對比古代與近代護理
- 2021-03-05-
醫護為一體是古代護理的特點之一,19世紀之前,世界各國都沒有護理專業。被古希臘譽為"醫學之父"的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就很重視護理,他教患者漱洗口腔,指導精神病病人欣賞音樂,調節心臟病、腎臟病患者的飲食--從現代觀點看,這些都是有益于病人康復的護理。我國傳統醫學專著中并無"護理"兩字,但中醫治病的一個重要原則是、"三分治,七分養"。它包括改善病人的休養環境和心態,加強營養調理,注重動、靜結合的體質鍛煉等,這些都是中醫辨證施護的精華。歷代名醫如華佗--他擅長外科,醫術高明,且醫護兼任。明代中藥學巨著《本草綱目》的作者李時珍,他雖然是著名的藥學家,也能醫善護,為病人煎藥、喂藥,被傳為佳話。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著"不治已病,治未病"的保健思想,以及"閉戶塞牖系之病者,數問其性,以從其意",強調了解、關心病人疾苦,進行針對性疏導的整體觀點;還有唐代杰出醫藥學家孫思邈創造的蔥葉去尖插入尿道,引出尿液的導尿術;明、清時代為防治瘟病而采用的燃燒艾葉、噴灑雄黃酒消毒空氣和環境,用蒸汽消毒法處理傳染病人的衣物等護理技術,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。
近代護理是在中世紀之后生物醫學發展的基礎上起步的。比利時人維薩里(Vesalius1514~1561年)醫生解剖尸體,用直接觀察法寫出了第一部人體解剖學;英國醫生維廉哈維(william Harver,1578~1675年)以實驗法發現了血液循環;隨之,細菌學、消毒法、麻醉術等一系列的醫學發明和重大突破,為建立近代護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,提供了實踐發展的條件。